北京青年击剑俱乐部的十六岁小将李薇站在剑道上,手中长剑如银蛇般刺出,电子记分牌亮起的瞬间,她摘下护面,露出一张汗湿却灿烂的笑脸,这是她在中国击剑俱乐部联赛的第五次出征,也是这项赛事走过的第十个年头。
十年前的春天,首届中国击剑俱乐部联赛在北京拉开帷幕,当时只有不到三百名选手参赛,这项赛事已发展成为覆盖全国二十多个城市、吸引逾万名选手参与的大型赛事体系,无数像李薇这样的年轻选手,在这片剑道上完成了从初学者到专业运动员的蜕变。
2015年,当第一批击剑爱好者走上联赛的剑道时,没有人能预料到这项赛事会如何改变中国击剑运动的生态,当时全国专业击剑运动员不足千人,大众对这项运动的认知还停留在奥运冠军仲满、雷声等少数明星运动员身上。
“最初我们只有三个分站赛,参赛者大多是业余爱好者。”联赛创始人之一杨帆回忆道,“但我们看到的是每个参赛者眼中的光芒,那是对这项运动最纯粹的热爱。”
正是这份热爱支撑着联赛走过了最初艰难的三年,没有商业赞助,组织者自掏腰包;没有专业场地,就租用体育馆临时改造;缺乏裁判员,老运动员们自愿上场执裁,一点一滴的积累,让这项赛事逐渐在体育圈内形成了口碑。
转折发生在2018年,随着国家体育产业政策的支持和全民健身热潮的兴起,击剑这项曾经被视为“贵族运动”的体育项目开始走进普通家庭,联赛参赛人数呈爆发式增长,从2017年的两千余人猛增至2018年的六千人。
上海浦东击剑俱乐部教练张健见证了这一时期的变化:“以前家长会问‘击剑有什么用’,现在他们会问‘如何能让孩子练得更好’,这种观念的转变,与联赛持续不断的推广密不可分。”
联赛组织者创新性地推出了分级制度,让不同水平的选手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组别,同时增设了U8、U10等低年龄组别,吸引了越来越多青少年参与,配套举办的击剑文化讲座、器材展览、明星互动等活动,让击剑从单纯的竞技比赛延伸为一种生活方式。
今年第十七次参加联赛的天津选手王宇浩,已经从当年的小学生成长为大学击剑队队长。“我的人生轨迹与联赛紧密相连,”他说,“在这里我收获了友谊学会了尊重对手,懂得了坚持的意义。”
像王宇浩这样的故事在联赛中不胜枚举,十年间,超过三十名通过联赛脱颖而出的选手进入了省队和国家队,数百人凭借击剑特长考入高等院校,更多参与者则通过这项运动收获了健康的体魄和积极的心态。

联赛不仅是运动员的舞台,也培育了中国击剑产业的一批中坚力量,裁判员、器材师、赛事组织者、俱乐部经营者……一个完整的生态圈正在形成,十年前的全职击剑教练寥寥无几,如今已超过两千人;击剑俱乐部从不足百家发展到近八百家。
站在十周年的节点上,联赛组织者已经开始规划下一个十年,数字化升级是重要方向——电子裁判系统、视频回放技术、线上培训平台等创新正在逐步引入,联赛将继续下沉到更多二三线城市,让击剑运动触及更广泛的人群。
“我们希望通过持续努力,让击剑成为中国大众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。”现任联赛秘书长陈颖表示,“未来十年,我们将重点推动校园击剑普及,让更多孩子有机会接触并喜爱这项运动。”

国际交流也是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,近年来,联赛已邀请多位国外优秀教练来华授课,并组织中国选手赴海外集训和比赛,这种开放姿态让中国击剑运动更好地融入世界击剑大家庭。
夕阳西下,又一天的比赛落下帷幕,剑道上,年轻选手们相互致意,然后收拾行装,准备明天的征程,他们的身影与十年前第一批参赛者重合,不同的是,现在的他们拥有更完善的平台、更广阔的前景。
中国击剑俱乐部联赛的十年,是中国体育社会化、市场化改革的一个缩影,它证明了一个道理:当一项运动真正走进人们的生活,它就能焕发出无限生机,剑尖闪烁,不仅为胜负,更为那份不变的热爱与坚持,下一个十年,更多梦想将在这里启航。
400-123-4567
138-0000-0000