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北京市朝阳区一家击剑俱乐部的训练厅内,十余名身着白色击剑服、头戴护面的孩子正手持花剑,在剑道上灵活移动,脚步轻盈,剑尖闪烁,每一次进攻与防守都伴随着清脆的金属碰撞声和孩子们欢快的笑声,场边,北京市击剑协会副秘书长王钰静静站立,目光中透着欣慰,她刚刚结束了一场针对青少年击剑训练的指导课程,而她的脸上洋溢着笑容。“看到孩子们重回剑道,享受这项运动带来的快乐,这是我们最大的愿望,”王钰说,“击剑不仅仅是竞技,它更是一种教育,一种生活的方式。”
随着2025年北京市青少年体育活动的全面复苏,击剑运动正迎来一股新的热潮,作为北京市击剑协会的核心成员,王钰多年来致力于推广击剑运动,尤其关注青少年群体的参与,她强调,在后疫情时代,让孩子们安全、快乐地回归剑道是当务之急。“击剑是一项注重个人技能、策略和礼仪的运动,它不仅能锻炼身体,还能培养孩子的专注力、尊重意识和抗压能力,我们更注重的是如何让击剑成为孩子们终身受益的爱好,而不是单纯的竞争工具。”
2025年,北京市击剑协会在王钰等专家的推动下,推出了一系列创新举措,以促进青少年击剑的健康发展,协会与多家学校、俱乐部合作,引入了“快乐击剑”计划,该计划侧重于基础训练和趣味性活动,而非过早的专业化竞争,王钰解释说:“我们减少了低龄儿童的比赛压力,增加了团队游戏、剑术挑战和礼仪培训,孩子们可以通过角色扮演学习击剑历史,或者通过小组合作完成技术任务,这样,他们不仅能掌握技能,还能在过程中建立友谊和自信。”
数据表明,北京市参与击剑训练的青少年人数在2025年第一季度同比增长了30%,其中业余爱好者占比超过70%,王钰认为,这反映了家长和教育理念的变化。“越来越多的父母意识到,体育不应该只是功利性的拿奖或升学加分,击剑教会孩子如何面对失败、如何尊重对手,这些是比金牌更宝贵的财富。”她分享了一个案例:一名10岁的女孩在训练中多次失败后,终于在一次比赛中成功得分,她兴奋地拥抱了教练和对手。“那一刻,她学到的不只是技术,还有坚持和体育精神。”
击剑作为一项源远流流的奥林匹克运动,在中国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,王钰指出,击剑的礼仪和规则——如赛前敬礼、赛后握手——潜移默化地塑造了孩子的品格。“在剑道上,孩子们学会控制情绪、思考策略,这就像一场移动的象棋比赛,要求快速决策和优雅风度,这种教育是课堂无法替代的。”她补充说,协会近期与教育部门合作,将击剑纳入课后活动课程,预计到2025年底,北京市将有超过100所中小学开设击剑入门班。

击剑的包容性也是其魅力所在,王钰强调,这项运动适合不同体型和性格的孩子。“内向的孩子可以通过击剑找到表达自我的方式,而好动的孩子则能释放能量,我们有一个项目专门针对特殊需求儿童,通过适应性训练,帮助他们提升协调能力和社交技能。”她回忆说,一名自闭症男孩在参与击剑后,逐渐学会了眼神交流和团队合作。“他的母亲告诉我,击剑让他变得更开朗,这就是体育的力量。”
尽管击剑运动在青少年中日益流行,但仍面临挑战,王钰坦言,设施不足、教练资源有限以及家长对安全问题的担忧是主要障碍。“击剑需要专业的剑道设备和护具,这增加了参与成本,协会正通过政府补贴和企业赞助降低门槛,同时培训更多合格教练。”2025年,北京市计划新建5家公共击剑馆,并推出在线教学平台,让偏远地区的孩子也能接触击剑。
对于未来,王钰充满 optimism(乐观),她相信,击剑将成为中国青少年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。“我们的目标不是培养冠军,而是培养健康、快乐的下一代,让孩子们在剑道上享受运动、结交朋友、成长自我。”她透露,协会正筹备一场大型青少年击剑节日,邀请国际教练参与,以促进文化交流。“想象一下,孩子们与来自不同国家的同龄人一起训练、比赛——那将是多么美妙的体验!”
在采访结束时,王钰回到训练厅,与孩子们互动,她示范了一个简单的进攻动作,然后鼓励大家尝试,笑声和欢呼声再次充满空间。“看,他们不在乎输赢,只在乎这一刻的快乐,”她说,“作为工作者,我们的使命就是守护这份快乐,让击剑成为他们人生中的一道光。”

随着夕阳西下,训练课结束,孩子们脱下护面,脸上挂着汗水和笑容,他们互相击掌,约定下周再来,对于王钰和北京市击剑协会来说,这平凡的一幕正是最大的成功——因为在这里,击剑不再是高冷的竞技,而是每一个孩子都能享受的快乐之旅。
400-123-4567
138-0000-0000